
2025年1月13日,孟爷爷由平车送入病房,双腿严重肿胀,科室罕见。查体发现背腹、双下肢水肿,大腿围达55cm,皮肤硬如木板,部分皮肤有痂壳,腹壁静脉曲张清晰可见,双腿失去自主活动能力。7年前,被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下腔静脉阻塞。长期卧床让年迈的他照料愈发困难,家属无奈之下带他来院寻求帮助。

下腔静脉阻塞复杂难治,多种病因致血流受阻,影响血液回心,症状依阻塞情况各异,还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。面对孟爷爷这一罕见病例,科室迅速召集由医生、护理护工、营养科、康复科、药剂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,经深入探讨,针对其具体情况,制定出个性化治疗及护理方案。



下腔静脉阻塞使静脉回流严重受阻,引发下肢乃至全身水肿。表现为下肢明显肿胀、有腹水、尿量剧减、体重短时间内快速上升。
静脉高压、组织缺血或炎症致痛。患者常感下肢胀痛,还伴有腹痛、腰痛,极大限制日常活动。

长期水肿、静脉曲张及局部营养不良,让皮肤紧绷、色素沉着,甚至出现溃疡前兆。
疼痛、水肿和心肺功能受限,使患者身体乏力、呼吸困难,活动后症状加重。
患者担忧疾病预后及治疗不确定性,情绪紧张、失眠,频繁向医护询问病情。

存在肺栓塞、感染性血栓、多器官衰竭等严重风险,随时危及生命。
体位护理:
护理护工帮患者抬高下肢高于心脏,每天多次,每次20-30分钟,促血液回流。同时指导患者避免久坐久站,定时做踝泵运动改善循环。
饮食干预:
营养科制定低盐(钠摄入 < 2g / 日)、限液(依医嘱)、富含优质蛋白(如鱼、豆类)的饮食计划,纠正低蛋白血症,减轻水肿。

药物配合:
药剂科指导用药。护理护工遵医嘱用利尿剂(如呋塞米)并监测电解质,尤其是血钾。同时进行抗凝治疗(利伐沙班片),定期监测凝血功能。
护理护工每日检查患者下肢及受压部位皮肤,记录颜色、温度、弹性及有无破损。
用减压垫或气垫床,让患者穿宽松棉质衣物,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与摩擦。
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破损处用无菌敷料处理。叮嘱患者及家属勿抓挠皮肤。
渐进性活动计划:
康复科依病情制定计划。指导踝泵运动、直腿抬高训练。

避免危险动作:
康复科和护理护工监督患者,禁止按摩患肢,防血栓脱落。
情绪疏导:
医生和护理护工倾听患者担忧,解释治疗方案与预后,鼓励家属参与护理,给予心理支持。
疾病知识宣教:
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避免久坐、戒烟的重要性,指导患者每日测量腿围、观察尿量等自我监测方法。
护理护工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突发胸痛、呼吸困难、咯血,急性期确保患者绝对卧床,避免肢体剧烈活动。
定期测患者体温,有置管者按规定定期更换导管敷料,教导患者及家属识别感染征象。
护理护工监测尿量、血肌酐(防肾衰竭),记录腹围、体重(评估腹水进展),异常及时报告医生。

作者 |李爱萍
主编 |孙春丽
排版 |彭熙茹
校对 |于瑶颖




